训练馆的监控镜头里景逸策略,全红婵又一次砸进了泳池。
水花溅得比她1.6米的身高还高,浪头拍在池壁上,发出沉闷的响声。教练站在岸边皱眉,手里的计时器摁得咯吱响——这是今天第17次练207C动作,得分一次比一次低。
没人记得,四年前东京奥运会上,她用同一个动作跳出满分时,解说员嘶吼的那句:“看这水花!像被吸管吸走了一样!”
一、从“天才”到“伤仲永”,我们只用了4年
14岁的全红婵有多神?
东京奥运会三跳满分,总分打破世界纪录,媒体追着喊“天降紫微星”;采访里说“想赢钱给妈妈治病”,全网心疼又骄傲,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“那个跳水花的小姑娘是个孝女”。
那时候,没人在意她每天400次跳水训练,没人问她会不会怕水,更没人算过:一个38公斤的孩子,在空中转体翻腾时,骨骼要承受多大的离心力。
现在呢?景逸策略
“胖了跳不动了”“207C成了送命题”“果然是伤仲永”——评论区里,曾经把她捧上神坛的人,现在正用最刻薄的话砸向她。
可谁算过这笔账:从38公斤到55公斤,她的体重涨了17公斤。这相当于每天带着17瓶矿泉水站在10米跳台上,起跳、转体、入水,还要让水花“消失”。
换作是你,能抱着17瓶水做一套广播体操吗?
二、她不是在“掉链子”,是在硬扛成年人的世界
全红婵的康复训练视频,最近看得人鼻酸。
跑步机上她戴着眼罩跑,汗水顺着下巴滴在履带,耳机里放着什么歌没人知道;卷腹时撑不住,手一松砸在垫子上,她蜷着身子缓了半分钟,又咬着牙坐起来——曾经清晰的马甲线,现在被一层薄薄的脂肪盖住了。
营养师给她的食谱精确到克:早餐是2个蛋白+1片全麦面包景逸策略,午餐水煮鸡胸配西兰花,晚餐连酱油都不准碰。她以前最爱吃海鲜粥,现在打开饭盒,眼里的光都暗了半截。
“她不是胖,是在长身体。”教练在采访里红了眼,“14岁到18岁,哪个孩子不是这么疯长?只是别人长在教室里,她长在10米跳台上。”
脚腕的旧伤像根刺,阴雨天会肿得穿不上鞋;腰部的劳损让她不能久坐,训练完只能趴在理疗床上;最麻烦的是身高,1.6米的个头,比四年前高了18厘米,原来的发力点全乱了——就像你用惯了的筷子突然变长了10厘米,怎么握都别扭。
可她从没说过“不练了”。训练馆的灯,常常是她最后一个关掉的。
三、我们凭什么要求一个18岁的姑娘“必须封神”?
有人说:“她是天才啊,天才就该一直赢。”
可天才首先是人。
18岁的你,可能在为高考熬夜,可能在和朋友逛夜市,可能对着镜子纠结脸上的痘痘。而18岁的全红婵,要在全世界的注视下,和自己的身体较劲,和伤病较劲,和“必须赢”的期待较劲。
她退赛时,有人骂她“怂了”;她跳砸了,有人说“巅峰已过”;就连她偷偷抹眼泪的照片被拍到,都有人说“心理素质差”。
我们好像忘了,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,紧张到在候场室啃手指;忘了她拿到金牌后,说“想回家给妈妈买新衣服”;忘了她也是个会追星、会撒娇、会在采访里说“训练好累”的小姑娘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
11月的大湾区全运会越来越近,全红婵的名字又开始出现在热搜上。
有人赌她能王者归来,有人等着看她彻底跌落。
但我更想对这个18岁的姑娘说:跳得好,我们为你欢呼;跳不好,我们给你递瓶水。你不需要永远是“神”,做个努力过的普通人景逸策略,也很了不起。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